芝山公共藝術

  芝山岩過往豐富的史地場域特色,以及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共有的獨特自然景觀風貌與重要史前文化遺址背景,宛若坐落於臺北都會市區之瑰麗綠寶石,在看不見的地下文化層中,藏有過往神秘珍貴的考古遺址、故事原貌正等著後人認識探索往昔故事。 透過「文化館所公共藝術實驗計畫-揭紗綠寶石: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藝術家張惠蘭與環彩生活團隊完成「芝山 備忘錄」公共藝術作品設置,透過前期田野調查及資源分析方式,並與基地使用團隊、訪客、在地居民等,進行實地訪談、交流,並進.步作環境色彩調查,除了解場域之自然人文史地等背景,從中發掘創作題材及內容,透過色彩與圖像造型將場域之識別性、獨特性、延展性、時代性、故事性等特性加以整合,進而發想出系列的視覺語彙、色彩計畫、材料規劃等進行創作。

  芝山巖過往的族群、文史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透過立體造型結合抽象語彙,將機能性概念融入空間環境中,並結合「識別系統」概念導入公共藝術為創作型態。園區主入口公共藝術「芝山 備忘錄」作品,以七支象徵芝山岩多文化層遺址的立柱備忘錄的形式,表達依挖掘深度與現代層而有不同七個文化層的想像,並藉由多組經由田野調查所組合的色彩召喚記憶與聯想,同時也以植物、動物、地質、史前文化、歷史、視覺景觀等元素轉換成色彩納入傳達的載體,除了在地的重要文史、生態與地質,反映歷史及逐步改變的環境色彩,內容涵蓋芝山的原生與人工、時間與空間等,延展公共藝術的對話創作形式。

  園區內另一組公共藝術則透過「備忘錄」的系列作品,表達備忘錄原來意指任何一種能夠幫助記憶,簡單說明主題與相關事件的書面資料,藉由「這是應該被記住的」的想法,「楓香備忘錄」、「漂鳥備忘錄」、「黃葉備忘錄」、「岩色備忘錄」一組四件兼具方向指標性的作品,每件作品依據各自的色彩意象讓公共藝術與環境的特色整合,輔以「識別系統」概念導入公共藝術的創作型態,結合機能性融入空間環境中,透過色彩的意象達成展現場域特色。

備忘錄作品說明牌

園區指標位置圖、指示牌色彩配置圖

備忘錄 系列 一組(岩色、漂鳥、黃葉、楓香備忘錄 共4件)

A 漂鳥 備忘錄

構想來自園區的傷鳥救護中心「得得之家」中的鳥兒們,這裡是傷病野鳥的中途之家,盡可能提供活動空間與符合鳥種需求的各類食物。由救傷中心照護後的傷病鳥,若被評估為需要漸進式野放或長期收容,即會被安置於「得得之家」,讓鳥兒在較自然的環境中適應、生活,提升照護品質。識別系統需要較明確的辨識指引,因而特別參考園中收留的台灣藍鵲的色系為主作為指標牌的色彩設計。

B 楓香 備忘錄

構想來自園區的老樹,園區有許多珍貴老樹如樟樹、大葉楠和楓香,「楓香 備忘錄」將裝置在楓香廣場,考量將與周造綠色環境既融合又具對比性,同時參考區域內如楓香、台灣欒樹等的季節性色彩變化因而將色彩安排對比的調和,由綠色與紅色系做節奏性的對比,作為指標牌的色彩設計。

C 岩色 備忘錄

靈感來自數百萬年前,芝山岩與臺北盆地同是沉在海底中的礁石。後來,芝山岩首先浮出海平面,成為臺北盆地中的小山丘。芝山岩由海內厚砂岩組成,本身富含古生物(例如貝類)化石,加上自然的侵蝕作用,使之充滿各種形形色色的地質樣貌, 包括大岩石與風化礫等。在臺北盆地逐漸升起退出海平面的過程中,產出了石象、石硯、石墨與洋蔥石等奇特的地質景觀,透過對象徵岩石的色彩做節奏性的對比,作為「岩色 備忘錄」的色彩設計。

D 黃葉 備忘錄

色彩構想來自溫帶地區常見的紅葉、黃葉落葉植物景觀在北台灣低海拔地區是罕見的,芝山岩的黃木子、楓香、苦楝、九芎、台灣欒樹等落葉性植物在寒冷的秋冬季節會出現明顯的黃葉或紅葉落葉景觀,特別在臺北的芝山岩園區具有值得欣賞的觀葉美景。